文|格瓦拉同志金信达
在漫长的帝王时代,史官们往往把尧舜时期的“禅让”制度吹捧得高尚无比,仿佛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德,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。实际上,这一所谓的“禅让”制度,只不过是篡位者用来掩饰自己野心的“遮羞布”罢了,充斥着种种谎言和虚伪的美化。尽管如此,仍有一些固守旧观念的人偏信这一说法,认为“禅让”不仅是存在的,而且是道德至高、无私公正的象征。更有甚者,历史上还出现了一位君王效仿尧舜“禅让”的方式,最终却落得个被残忍处决的悲惨结局。这个“糊涂虫”便是燕王哙。
燕王哙,姬姓,名哙,是燕易王的儿子,燕国的第38任国君,继位时间为周显王四十八年(公元前321年)。由于燕国地处边陲,和中原各国的联系相对较少,加之史料记载极为稀缺,导致许多历代君主的事迹被湮没不见,甚至许多国君的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,燕易王便是其中之一。相比之下,燕王哙至少留下了名字,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做了一件历史上都知道的“蠢事”。
展开剩余82%从现有史料来看,燕王哙并非一位值得称道的国君,他在位期间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政绩。尽管如此,燕王哙的理想主义情怀却极其浓厚,他一心想要效仿尧舜二帝,做一个流芳百世、人民拥戴的明君。例如,《韩非子·说疑》中曾评价燕王哙为“励行节俭,反对奢侈,爱惜民力,提倡耕作”,甚至认为他“苦身以忧民”的程度,超越了许多古代的圣王明君。
然而,虽然燕王哙努力推行“仁政”,模仿尧舜之道,却始终未能提升自己在国内外的声望,这令他十分困扰。苏代,纵横家苏秦的弟弟,曾出使燕国。在此期间,燕王哙向他倾诉了自己的困惑,并请求给出解决之道。苏代分析认为,燕王哙无法获得天下人的称颂,是因为他不敢完全信任自己的大臣,尤其是国相子之。燕王哙听后深感有理,决定开始信任并尊重子之,而后者也因此逐渐开始专断政事。
对那些权力欲望强烈的政客来说,最高的权力无疑是终身奋斗的目标,子之亦是如此。随着权势逐渐增加,子之的野心也开始膨胀,他暗中策划篡夺王位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他通过许诺高官厚禄,引诱像鹿毛寿这样的能人志士加入自己的阵营,一同策划夺权之事。鹿毛寿在观察燕王哙喜欢沽名钓誉、空有理想而无实权后,便按照子之的指示,建议国君效仿尧舜,主动将王位禅让给国相。
燕王哙虽然一直把尧舜作为楷模,但毕竟不舍得放弃自己的王位与荣耀,因此在听完鹿毛寿的建议后,他陷入了深深的犹豫。鹿毛寿看穿了燕王哙的心思,于是巧言令色,欺骗他说:“微臣观察国相子之多年,认为他有古代贤人许由之风,绝不贪恋权位,也不渴望富贵。如果大王将王位禅让给他,他一定不会接受。如此,大王不仅能保住国家,而且还可留下一段让贤的美名,岂不是一举两得?”
在周慎靓王六年(公元前315年),在鹿毛寿的劝说下,燕王哙最终决定将王位禅让给子之,并自己退位做臣,朝拜曾经的国相(“燕王因属国于子之...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。子之南面行王事,而哙老不听政,顾为臣,国事皆决于子之。”见《史记·卷三十四》)。在中国古代史上,真正自愿禅位给权臣的君主,恐怕只有燕王哙一人。
然而,燕王哙最终却发现,自己所谓的“让贤”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名声,反而为国家带来了灾难。子之并没有按照鹿毛寿的保证辞让王位,反而迅速上台,称王称帝。更糟糕的是,子之在即位后暴虐为政,纵情酒色,稍有不满便大肆诛杀无辜,国中怨声载道。此时,燕王哙的太子姬平联合将军市被共同讨伐子之,经过长达数月的战斗,死伤惨重,最终姬平战败逃亡,而市被杀。
子之的暴行激起了燕国民众的强烈反感,许多人纷纷向齐国求援,请求齐宣王派兵讨伐暴君。于是,在周慎靓王七年(公元前314年),齐宣王派遣大将匡章率军北伐,仅用了50天便攻破了燕国都城蓟,最终将燕王哙和僭王子之残忍杀害(“醢”)。虽然子之因篡位暴政遭到报应,但燕王哙也同样死于此事,原因在于齐国认为,正是他的愚蠢决定让国家陷入灭顶之灾,他的死同样不能原谅。
匡章带领齐军进入燕国后,燕国百姓本期待着正义的解救,纷纷送饭送水,迎接这支解救之师。然而,齐军完成任务后,却并没有按承诺撤回,反而在各地肆意烧杀淫掠,令燕国民众大失所望。齐军的暴行引发了燕国人民的愤怒,造成了巨大的损失,最终齐军不得不撤回国内。事后,燕国遗臣拥立前太子姬平为王,即燕昭王。
燕昭王即位后,励精图治,虚心纳贤,招揽了大量来自各国的谋士和将领,特别是乐毅、邹衍和剧辛等人,他们的卓越能力帮助燕国迅速崛起。经过30年的辛勤努力,燕国积累了相当的实力。随后,燕国趁着齐湣王的骄纵和民众不满,联合秦赵韩魏四国攻打齐国,一举攻克70余座城市,仅即墨和莒没有攻下。齐湣王最终逃至莒并被杀,燕国得以为前朝报仇,并成功跻身战国七雄之列。
燕王哙的行为实在愚昧无知,为了争取一时的美名,他盲目效仿尧舜禅让,结果不仅未能博得荣誉,反而为国家带来灾难,自己也因此惨遭杀害。可以说,燕王哙的悲剧揭示了“禅让制”的虚伪,也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警示——历史上,想要效仿“禅让”者终将发现,这条路往往是条死胡同。
参考书目
韩非(战国):《韩非子》,中华书局2015年版。
司马迁(西汉):《史记》,中华书局1982年版。
刘向(西汉):《战国策》,中华书局2006年版。
司马光(宋):《资治通鉴》金信达,中华书局2015年版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