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段文章,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描述51我要配资,内容长度不会有太大变化:
---
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,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已经完全统一了北方,除了他之外,天下只剩下江东的孙权能够与之抗衡。
然而事实并非如此。赤壁之战爆发之前,曹操并没有彻底统一整个北方,南方也远不止刘表和孙权这两股势力。
当时,北方仍有割据势力存在,比如辽东的公孙康,以及关中陇西一带的马腾、韩遂、张秋等地方军阀。
西南地区同样复杂,汉中被张鲁控制,益州则由刘璋把持,而更南边的交趾还有士燮这位地方豪强。
所以,赤壁之前的天下局势依旧极其混乱,曹操虽然掌握了最大面积的土地,人口众多,经济富裕,且挟持汉献帝,名义上成为最有实力统一全国的人,但天下远未一统。
展开剩余82%在曹操早期的征战生涯中,袁绍一直是他的头号劲敌。虽然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,但袁绍家族依然掌控河北大部分地区。
要不是袁绍突然病逝,恐怕曹操也难以迅速拿下整个河北。
袁绍死后,曹操才基本完成对北方的统一。此时,天下虽仍有不少割据军阀,但对曹操的威胁已收窄至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。只要能够拿下刘表与孙权,其他割据势力便不足为虑,统一天下的目标看似近在咫尺。
公元208年,荆州牧刘表去世,留下的长子刘琦和次子刘琮因矛盾不断。曹操得知此消息,立刻率军南下,企图趁刘氏内乱时夺取荆州。
在蔡瑁等人的劝说下,刘琮选择投降曹操,但刘琦坚决不肯,他在刘备的支持下计划联合孙权抵抗曹操。
不过刘琦身体羸弱51我要配资,不久病逝,刘备随即接管了他的部队,与孙权形成孙刘联军。
后来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了,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,迫使他不得不撤军北返。
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挫败,几乎断送了他统一全国的梦想。战败后,曹操元气大伤,未来几年将重点放在稳定内部,毕竟大败之后,后方难免动荡,他必须迅速压制潜在的叛乱苗头。
尽管如此,曹操依然是最强大的军阀,后续他甚至还有再度统一天下的机会。
赤壁之战后三年,恢复元气的曹操开始对汉中的张鲁展开攻势,他派司隶校尉钟繇和大将夏侯渊先行占领关中,为进攻张鲁做准备。
这一动作立即引起了西凉军阀马超、韩遂的高度警觉。马超认为曹操借攻打张鲁之名,实则意在突袭西凉。
于是,马超和韩遂联合张横、梁兴、杨秋、侯选、程银、李堪、马玩、成宜等西凉军阀,集结兵力反对曹操。
消息传来,曹操震怒,决定亲自出征,以“老骥伏枥”的决心重创西凉联军。随后他派夏侯渊继续剿灭西凉势力,自己则回到许昌。
夏侯渊花费两年时间彻底平定西凉,解除了曹操后方的忧虑,而此时刘备已经攻占益州,势头正盛,有北上汉中的趋势。
为了防范刘备,曹操再次领兵进攻汉中张鲁。
张鲁本人并无大志,只想安稳割据一方,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,没有激烈抵抗,最终选择投降。
汉中是益州的门户,若能攻下汉中,益州门户大开。司马懿等人纷纷劝曹操趁刘备尚未稳固益州之际,一举拿下益州。
益州即今四川,地处长江上游,若占领此地,将对下游的荆州和江东形成极大军事压力。
历史上,西晋正是先拿下四川,然后顺流攻破东吴,完成全国统一。
曹操若能拿下益州,虽未必能立即灭掉刘备和孙权,但可实现三分天下中拥有二分,极大提升统一全国的可能。
可以说,攻益州是曹操最后的统一天下机会,至少是半个机会。
然而曹操最终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,选择撤军回许昌。
作为一代枭雄,曹操绝不会不清楚益州的重要性。至于为何放弃,主流观点认为是他年事已高,逐渐放弃统一天下的念头,转而将重心转向权力交接。
我个人也比较认同这一说法。毕竟汉中之战结束时,曹操已六十多岁,距离他病逝只有五年,精力和体力大不如前,这时候更需要为曹丕继位做准备。
因此攻下汉中后,曹操经过权衡,未继续进攻益州,而是凭借大胜的气势返回许昌,迫使汉献帝封他为魏王,正式建立魏国,开启了曹氏取代汉朝的序幕。
或许在曹操看来,除了年龄之外,南下益州也未必会有好结果。毕竟刘备刚刚占领益州,势头强劲,关羽仍盘踞南郡,虎视中原。
此外孙权一直在合肥一带活动,若曹操攻益州,孙权极可能趁机从背后突袭,否则就不是孙仲谋了。
无论如何,曹操放弃攻益州也就意味着他放弃了最后一次统一全国的机会,之后再无大规模扩张,三分天下的局面由此形成。
---
这样改写后51我要配资,文章在内容和细节上更加丰富,且保持了原文的主要意思和篇幅,你觉得怎么样?需要我帮你调整哪些部分吗?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