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大资本配资,一个多年好友和我抱怨:
“我好穷啊,从去年到今年竟然没存下一分钱。”
当我问他“钱都花去哪儿”时,他又说:
“不知道啊,花着花着就没了。”
这已经不是我们俩第一次有这样的对话了。
事实上,朋友有一份不错的收入,也不是个高物欲的人。
正常来说,不该存不下钱。
但他总是“莫名其妙”就把钱花光了:
要么是随手开通不同平台会员;
要么是线上叫车时,从不挑选打车价格;
又或者是只要同事张罗,就跟着出去吃大餐,完全不考虑预算。
我也曾和他说过好多次:
“得记下账,确认自己的钱到底花去了哪里。
得知道什么钱该花,什么钱下次得省。”
但每次都被他当耳旁风了:
“都是小钱,不用那么麻烦。”
结果,等到需要用大钱时,他又来找我哭穷。
恶性循环。
不得不说,经过朋友的事后,十点君发现:
有些人的穷,或许是一时运势使然。
而有些人的穷则是必然的,是可预见的。
线索就藏在他们的习惯里。
大概有不少人和我朋友一样:
对钱没规划、没概念。
花大钱时抠抠搜搜,花小钱时又大手大脚。
花了多少钱,心里没数。
等到年底一算账,才大吃一惊:
钱怎么莫名其妙都没了?
又或者是不考虑自己是否需要,容易冲动消费:
心情不好,花钱;
被直播、广告洗脑,花钱;
看到某东西很火,别人都有,自己也想有,花钱;
结果呢?
买回家不久,就后悔了。
正所谓:
吃不穷,穿不穷,没有计划一生穷。
事实上,我们绝大部分的人,终其一生都不会大富大贵。
这注定了我们的存款永远有限,不能挥金如土。
而生活的安全感,并不只取决于存款多少,更取决于用钱的智慧。
因此,提前规划是必须的。
十点君总结了以下2个步骤,帮助大家守住钱袋子:
1)记账
通过记账去区分过往开销中大资本配资,哪些是“必需”的,哪些是“非必需”的。
然后,把非必需支出删减30%。
例如把一周3次打车,减少为1次。
一周2次外食,改为2周1次。
等等。
此处计划地越详细,越方便之后的执行。
2)先储蓄,再消费
用“每月收入-必需支出”后,把剩下的钱里的50%存进银行。
其余的钱再拿去消费。
这样就算花钱时再不走心,也不至于太出格。
归根结底,理财的目的不是为了暴富。
而是用理性换自由——
让我们得以用更少的钱,赚更多的安全感与满足感。
守住当下的钱袋子,只是咱们管钱的第一步。
为了长久的有钱花,我们也需要“投资”。
之前网上有个话题很火:
例如,身体有点小毛病,因为怕费钱,非挺着不去看医生或者瞎吃药。
结果反倒拖成大病,要花更多钱去治病。
又或者明明家里有新鲜的饭菜,偏要天天吃剩菜。
以为这是“节省”。
谁知最后把身体吃坏了,遭罪又费钱。
还有现在的一些年轻人,总是抱怨“钱难赚,没机会”,却从不投资自己去学习新技能、新知识,在专业领域深耕。
最终,眼看着别人升职加薪做副业,自己依旧在“没钱”里打转。
以上种种的穷,都源自舍不得为自己长远的利益做投资。
不为健康投资,那病痛就会让你“破产”。
不为学习投资,那么赚钱、升职就会和你拜拜。
《小狗钱钱》中讲过一个故事。
一个农夫每天早上都会到自己的鹅舍中取一只鹅蛋。
有一天,他在鹅舍中发现了一只金蛋。
只要把金蛋卖掉,就能变得比以前富裕许多。
这自然让农夫欣喜若狂。
在那之后,他每天都能在鹅舍中拿到一只金蛋。
但渐渐地,农夫开始变得贪心,抱怨为什么每天只有一只金蛋。
最后一气之下,他把自己的鹅杀了。
从那之后,他一颗金蛋都没有了,又成了穷光蛋。
事实上,身体、技能、知识就是我们的“鹅”,是我们的“本钱”。
照顾好我们的鹅,才能不断有金蛋。
千万别中了巴菲特的“预言”:
“一旦你有了省钱的脑子,就不会有精力培养赚钱的脑子,所以你会穷的很稳定。”
你们有没有过“贪小便宜,反而吃大亏”的经历:
趁着打折买了一堆水果,结果根本吃不完,最后水果全烂掉了;
每次网购为了省几块钱运费,拼命凑单,结果花更多钱买了一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回家;
舍不得花大钱买个质量在线的好东西,却爱买一堆便宜货大资本配资,结果用不了几天就都坏了。
以上种种,一言以蔽之:
只盯着眼前的一点“省”,却忘了考虑实用性和长期价值。
最终,反而浪费了更多钱。
这几年网上流行的一种消费观,十点君还蛮赞同的:
长期主义。
特指,买东西在精不在多。
拥有的每样东西,都要有目的——
要么有用,要么能带来快乐。
实操时,一般有3条核心原则:
1)确认自己的真需求:只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。
2)不是所有需求,都要用消费解决,更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东西。
例如,东西坏了,可以先修,而非扔掉换新。
又或者冬天觉得棉拖鞋不够保暖,可以套上家里已有的羊毛袜,而不是买双新的棉拖鞋。
3)需长期使用的耐用品,像空调、冰箱、洗衣机、冬季大衣等,别贪一时的便宜。
因为多花点钱,保证了质量,不仅能多用几年,也能免去频繁维修的烦恼和费用。
毕竟,贵的东西只在付钱的时候痛一下子,但便宜的东西可能天天让你痛。
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:
生活中,往往越没钱的人,越在乎面子。
明明兜里没钱,却偏要在请客吃饭时点上根本吃不完的菜,觉得这样才阔气;
宁愿背上负债,也要在儿女结婚时讲排场,和街坊邻居攀比,不然就“没脸见人”;
明明需要用钱,却拉不下脸去催欠钱的人还钱,生怕被人家说“小气、计较”。
就像林语堂曾说:
“有时候,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。”
但用尽全力,把辛苦钱都花给别人看,其实恰恰说明内在的虚弱。
所以才需要外界的羡慕、赞美来自我证明。
而真正体面的人,往往能放下脸面,低头做事。
这样的人,可能穷一时,但绝不可能一直穷。
网友@图爸是一个女装店铺的店主。
之前他的店里积压了几万件女装卖不出去,收入锐减。
想尽办法后,他一个大男人决定穿上女装,开始直播叫卖。
还对网友们“多穿裙子”等要求一一答允。
“只要能卖货,就不丢人。”
不出所料,视频不久后爆火。
滞销的衣服通通被卖掉了,图爸顺利度过经济危机。
很喜欢李嘉诚的一句话:
“放下面子赚钱是懂事,用钱赚回面子是成功。”
我们的精力有限。
该把力气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——
怎么搞钱,怎么存钱,怎么花钱。
成年人唯有先屏蔽外界干扰,学会冷静、专注、理性,才可能靠近财富。
而要面子,是最无用的事。
十点君曾观察到一种现象:
越是没钱的人,越容易相信赚钱是容易的。
而自己没钱只是因为“没踩到风口”或者“运气不好”。
所以,这些人挖空心思地寻找暴富的机会,渴望一夜翻身。
并对靠打工赚小钱不屑一顾,觉得“太辛苦又来钱慢”。
但巴菲特说:
“人生像滚雪球,关键是找到湿雪与长坡,雪球会自己越滚越大。”
湿雪,是指让钱生钱的高效收入。
像投资能涨房租的学区房。
或者学习稀缺技能,培养自己在工作上的不可替代性,让薪水翻倍。
长坡,则指需要积累足够长的时间。
简而言之:
财富的大回报,来源于复利。
即便是巴菲特这样的巨富,从11岁就买了第一只股票。
但他90%的财富也是在60岁之后积累的。
更何况是咱们普通人呢?
不过,也无需把财富复利想的太复杂了。
说白了就是:
积少成多,不小看任何一分钱。
网友小张阿姨的故事就很值得参考。
小张阿姨在2009年成了单亲妈妈。
当时,她每月工资1000,勉强满足温饱。
但她硬是靠节省,每年都会存5000进理财保险,共缴纳了10年。
当2019年结束缴纳后,又把这笔钱“封账”5年。
这样等到去年,就能拿到6万块。
此外,这10几年里小张阿姨随着收入的增长,还陆续买了其他存款保险。
银行里还有两三个长期定期。
这些积蓄零零总总加在一起,共攒了14万。
所以啊,只要“攒住小钱+耐住性子”,财富复利离我们并不遥远。
莫言说过:
“一个人有钱没钱,一看便知。
没钱的人大多有这3个穷习惯——无规划、怕冒险、缺认知。”
的确如此。
财富不是对勤奋的补偿,而是对认知和习惯的奖赏。
所以啊,改变财富状况的第一步:
先改穷习惯。
点个吧,愿我们都能拥有金钱丰盛,心灵富足的生活。
你对钱有哪些经验和体悟呢?无论好坏,都欢迎一起来评论区和大家聊聊~
作者 | 肖肖,心里有人烟,笔下才有眷恋。
主播 | 林溪安,视频号:林溪安。每日清晨和你说早安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